Monday, June 18, 2012

18 Jun 2012 02:00

哲學才是王道。社會不需要通識、不需要愛國教育。只有哲學才可救國。

Sunday, November 20, 2011

死亡

是夜身心俱疲。而心倦之時,最易想到死亡。自小已不時思考這問題:「為何不死了算?」
自出娘胎以來,別人對這問題的答案沒有一個不是廢話。所以唯有自己去想。想了二十幾年還是想不到生存下去的理由,但也想到了不去死的原因。

死亡,的確可能可以免去當前的痛苦。例如在這一刻,我可以打開窗子一躍而下。十層樓的高度大概可以保證我著地時一定會當場死去。死了就不再存在,也不用理會而在的痛苦。但是之後呢?
歷史和科學告訴我們:死去了就不能復生。我想信我也不例外。如果我選擇了死,就不能回頭,後悔也無用。即使有鬼魂這東西,也未見得可以和塵世中的事物互動。即是說,死了後,這世上的所有事也與我無關。而我最多也只能是一個旁觀者,不可能有能力參與任何事件。所以在這前題下,我不敢死,也不願死。

我不敢死,因為現在我還有我在享受的事物。這些我現在已經擁有的東西。
比如說,我很享受吃喝。偶爾地飲法國的葡萄酒,伴著西班牙的火腿。世俗,但我很享受。
我不能知道死了的話還可不可以飲酒吃火腿,還可不可以繼續享受我喜歡的事物。在我可以確定之前,我不敢拿自己的生活質素去冒險。

我不願死,因為還有希望。我現在沒有的東西,我還有希望可以擁有。
例如,即使我今天孤單一人,我不能保證何年何月我的心上人會在眼前出現。如果我現在死了,在那年那天就不能和她共處吧?

有選擇下的死亡就如所有選擇一樣,不可能有免費午餐。
免去當前痛苦的代價是放棄所有,包括希望。可是,「死後的世界」本身就是一個希望。有誰可以肯定死了後不會比今世還好?

Thursday, November 10, 2011

下一代的自由就是希望

可能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齡,就會有如此的念頭:「下一代是希望。」
這句話我不說世界,因為世界很大。我的家和眼界都只在香港。

而在香港,我這一代,是絕望的一代。

少時讀書不是被教過何是「風骨」嗎?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不是曾經被歌頌嗎?
為何現在竟成了「笑貧不笑娼」的年代?為何伯夷叔齊在這年頭竟被嘲成過時?

這年代,只要有錢,就是成功。而有了錢,竟然可以把事實扭曲,把自己的財富來源說成是自己的聰明和努力所得。聰明和努力,在戰後百廢待興時加把運氣,可能行得通。但在這一代,如果投胎的時機不準,再聰明再努力,成果也不過是為他人作嫁衣裳。這是文明的進步嗎?少時老師教導我們追求真善美,我不願相信那是句謊話。可是古今偉人,偉大如蘇格拉底、德蘭修女或是達文西,生於這代的香港不也是一籌莫展嗎?

這一代是絕望了。可以寄望的就只有下一代吧?

即使我膝下無兒女,也不打算生育,我也希望這社會的下一代可以有個自由的空間去發揮,去改變這社會。只有年輕的心才可能想到改變,所以社會的希望就是年輕人。可恨這一代的社會不容納年輕的心。

二三十年後,如果有那時的年輕人看到這留言,請你調查一下香港的近代史。然後你們就知道香港很特別:別的地方多數在進步,我們卻被迫倒退。我也請你寛恕我們這一代人,因為我們這些港英餘孽,曾盡力地守護你們的自由。是你們求改變的自由。

Saturday, October 29, 2011

成長的代價

大家對小孩是很寛容的。比如說:打阿欠忘了掩口、收了禮物忘了道謝、弄翻東西忘了道歉,等等…… 也因如此,童年,在多數人心中是美好的。因為他們的世界包容了他們,容許他們犯錯。只要被打被責罵之後能改過就是了。
大家對少年也大多是容忍的,只要犯的錯不是太離譜。比如說:離經背道去證明自己的獨特、喝醉後在街上大吵大鬧、無視一切去追求自己無聊的所謂原則,等等…… 畢竟大家也年輕過。少年,就是應該輕狂。輕狂的少年,總是在責難中長大。
然後就成年了。成年後不可以再犯錯嗎?小孩的錯誤,成年後就成了無禮。少年的錯誤,成年後就成了幼稚。要命的是,再不會有人打罵責難。所有人只會默默地排擠這異類。
人類就如所有生物一樣,出生後就是不可逆轉地成長。成長的代價必需付出,可是收獲去了那裹?

===============

後記:
在校對時發現自己實在是辭不達意,但我實在沒有心情再去修正。我相信只要我還保持著少年的心,同樣的念頭總會再出現。

Monday, October 24, 2011

出生的年份

由不知何時開始。出現了「80後」,「90後」的社會階級。重覆又重覆地,全個社會都出現了一些對80後和90後的指控:「沒主見」、「不能獨立生活」、「無責任感」等等…… 總之是一切負面的標籤。只要有任何事情發生了,只要不幸的事主是出生於1980年或以後,就會有一團人走出來。他們擺出一副口嗤之以鼻的嘴臉,講一句:「八十後。」。然後就發表一堆偉論,去說明1980年或以後出生的人如何不濟。

比如說,煮食。只要說出不諳煮藝的人是出生於1980或以後,就出事了。那些人會認為這事可以「引申」到這是個社會問題。他們會認為「大部份」1980年後出生的人都不懂煮食。然後就再「引申」到1980年後出生的人都不懂照顧自己。
又比如說,買樓。只要說出負擔不起樓價的人是80後,那又出事了。那些人會很專心地留意 iPhone 或其他奢侈品的銷量。然後會認為「大部份」的80後只會消費不懂儲蓄。再「引申」成80後不懂量入為出,只知終日抱怨。

這些所謂的「推論」,只不過是把別人的過失放大。情形就是在地上畫一條線,然後幻想自己立於道德高地。之後再向對面盡情的擲石頭。這擲石頭的行為,於社會進步當然無益。但如果是為增強自尊心,有比這更快的方法嗎?

對於那些老而不的指控,在下本來有些反駁。但想起早年拜讀過呂大樂教授的《四代香港人》。連教授也發言了,在下又豈敢班門弄斧。對於書中提到:

「戰後嬰兒」卻未能為下一代提供更開放、更公平的環境,以致第三代人深感出頭無期,而第四代人打從開始便是輸家。

我實在是完全認同。當中的道理,書中自有言明。值得留意的是,這道理不是由煮食或買樓而「引申」出來,而是出自一位社會學教授的筆下。在下只望那些老而不,在對年青人放屁之前,先做點功課。先看看,你們在第一代的庇護下,把美麗的東方之珠變成了地獄。

出生的年份,竟然成了原罪。這社會甚麼都不欠,就只欠一點包容。對你們的失敗,80後在默默承受。而80後對你們還不致仇視,而你們又為何要苦苦相逼?

Saturday, October 22, 2011

念頭

有很多的念頭在腦中閃過。
社會的腐敗、思念的人、自己的反省、人類文明、生存模式……

三千個念頭。但沒有心情記下。
反正這些念頭不需要雕在石頭上。

Monday, September 27, 2010

零碎的念頭

今天心很煩。心煩,念頭就多。念頭越多,就越見心煩。煩得有點想發牢騷。

想,是有想不完的問題。講,也是有講不完的話。但是,一眾好友不會靜聽在下發牢騷。要別人看到,也就只有寫在這兒。有緣的,自會看到。然而,「寫」就是在下的天敵。非要盡九牛二虎之力而不成。

一向不喜歡寫作。

讀書的時候,要用筆寫字。從前家窮,用的筆自然不能太講究。寫多了,姆指內側就會被筆磨得很痛。所以不愛寫。五百字的作文功課,也會花大半天去研究如何就只用五百字去交功課。
也許上天是公平的:很努力地去懶惰,就會得到一點知識。從前,很努力地去用五百字寫完在下心中所想;今天,在下就能夠用最少的話去講完在下心中所想。

然後,有了電腦。當年在想:「倉頡多好呀!可以不再用筆了。」
好是好,但是久而久之,很多字也不懂寫了。像以前,家嚴和家慈如常地爭論著某個字該如何寫。在下也忘了他們爭論的是何字,總之是個在下不懂寫的那些字之一。爭論中的兩老,異口同聲,劈頭就是一句:「丟!又話大學生,字都唔識多個!」

然後,就工作了。作為 The World's Local Bank 裏面嘅 Junior 嘅 Staff,必須要 get used to 呢啲高等華人嘅 language。由初時的:「Please gather all the information by end of this week.」到今時的:「To move this forward, your professional advise is highly appreciated.」英文變好了嗎?請容忍在下:屌,好咗條撚!上班時的一字一句,也是為了好好的隱藏著內裏的殺機。用字越是客氣,殺氣越是濃烈。

如是者。高等華語一年比一年老練,白髮也一日比一日多。可是,中文卻一天又一天地生疏。直到如今,我腦中想了很多事:很多事想不通;也有很多想通了的事。很想和大家分享,卻奈何文筆劣拙,辭不達意。
這些零碎的念頭,也就只好放於在下那豆大的腦中。